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专家谈一号文件:扶贫不是非要让年轻人回来种地

    信息发布者:ZFQ15082945431
    2019-02-23 17:50:05    来源:中国扶贫   转载

    “一号文件把扶贫放在第一部分,信息非常清晰,那就是扶贫仍是农村工作的第一位”,长期在云南西双版纳河边村进行扶贫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说。

    2015年,他带领博士生进驻当地的一个只有58户村民的贫困村——河边村,此后四年,长期在这里进行扶贫调研,助力这个瑶族村寨逐渐脱贫。

    “一号文件把扶贫放在第一部分,信息非常清晰,那就是扶贫仍是农村工作的第一位”,长期在云南西双版纳河边村进行扶贫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说。2015年,他带领博士生进驻当地的一个只有58户村民的贫困村——河边村,此后四年,长期在这里进行扶贫调研,助力这个瑶族村寨逐渐脱贫。

    2019年,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阶段,在李小云看来,脱贫的最后一公里,要把中央的政策支持用足了,把扶贫资源变成脱贫资源。对于如何让年轻人回乡村发力,李小云有自己的想法,“扶贫,不是非要让那些年轻人回来种地”。

    李小云教授指导河边村发展工作队

    扶贫要防止“泛贫困化”

    一号文件指出,聚力精准施策,即“坚持现行扶贫标准”,又“防止盲目拔高标准、吊高胃口”,李小云说,“我的理解是区分扶贫与致富的关系。致富需要通过个人的努力、国家政策的帮扶等,是长期过程,扶贫则是按照现有标准,解决生存问题,具体来说就是人均收入2300元,不愁吃、不愁穿的两不愁,即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三保障等。扶贫是致富的基础,但不是致富”。

    防止盲目拔高标准,李小云的理解是“防止扶贫变成泛贫困化”,“一听扶贫,大家想到的都是找政府要钱,所以想方设法把自己所在的地区、村子定位贫困地区、贫困村。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,也就是不能吊高胃口,当然,也不能降低标准。扶贫是政治工作,也是社会基本保障的一部分,是体现社会公平的,不是某些非贫困地区向政府要钱的借口”。

    既不降低标准,又不吊高胃口,扶贫攻坚的基点如何确定?李小云说,“这就是文件提出的集中深度贫困地区的意义所在,如果不能把扶贫的力量、资源集中到深度贫困的地区,别的地方拿了资源,去搞发展了,肯定不行。这一点,今年的一号文件说得很清楚”。

    业扶贫 产业本身要健康

    在扶贫对象、扶贫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之中,一号文件也强调建立长效机制,李小云说,“我的理解,也就是产业扶贫,要有持续发展的基础。扶贫不是一次性的工作,而是要帮助当地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产业一定是健康的产业,有些地方引进了投资,建起了企业,但产品卖不出去,产业扶贫的效果就无法体现,一号文件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”。

    此外,一号文件还提出,要巩固扶贫成果。李小云说,“我认为这有两个含义,第一,确保不返贫,假如某个村子第一年脱贫,第二年又返贫,脱贫的意义就不大。怎样防止返贫,除了建立长效机制外,一号文件还提出多方面保障,这是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。第二,脱贫工作中要注意,防止有新的贫困诞生”。

    攻坚要一次性把中央扶贫资源用足

    扶贫攻坚将于2020年完成,但在李小云看来,2020年后,脱贫地区依然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,他说,“文件强调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机对接。我觉得,是因为脱贫之后,这些地区的发展依然是个问题。发达地区的乡村,人家自己就振兴了,恰恰是这些落后地区的乡村、刚刚脱贫的乡村,才真正需要政府帮助振兴”。

    扶贫之后,还需要防贫,李小云说,“建立长效机制,我的理解,就是考虑到2020年后的发展问题。只有扶贫、防止返贫还不行,还要有策略地防止新的贫困产生。”

    在河边村扶贫四年,李小云的经验告诉他,扶贫资源不是一次性的补贴,而是发展的基础,“我的想法是,扶贫攻坚,就要按照政策,一次性把中央政府的扶贫资源落实、用足,唯有如此才能建立长效机制。”

    让扶贫资源产生收入和财富

    李小云的扶贫措施,也是产业扶贫,但并非发展当地原有的产业,他说,“我们没有重复当地的产业,而是一开始就着力打造新业态。”

    据介绍,李小云和他的团队,以扶贫资源为基础,首先着力于改造村民民居、改造村里的公共设施,“这些投资,本身就会变成发展的资源,比如村里的条件好了,旅游业有了发展的基础,我们在民房改造时,就为每家设计了客房,到河边村旅游业发展起来,成了远近闻名的会议中心之后,这些客房就能够为村民增加很多收入。过去的2018年,光客房一项,就为河边村增加了80多万元的收入,一下子就脱贫了。我觉得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果,就是因为把扶贫资源当做脱贫资源再用,让扶贫资源变成发展的基础,由此带来收入”。

    发展是要找到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

    在发展新业态的过程中,李小云发现,不少年轻人并不喜欢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,“很多人以为农村闭塞,其实,年轻人都有现代趋同性,尤其是网络时代,信息这么发达,怎么可能还闭塞。但年轻人普遍不喜欢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,不喜欢种地,所以要吸引他们加入,就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”。

    李小云和他的团队,在河边村没有引进任何企业,所有的产业,都是村里人在经营和管理,他说,“我们找到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,比如旅游、文化、计算机等,以此为基础打造产业,同时培养这些年轻人经营和管理的知识、技能,然后让他们自己管理”。


    来源:新京报

    编辑校对:张琼文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